为了让医护人员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港大深圳医院将在一定程度上效仿香港公立医院的“高薪养廉”制度,除薪酬水平较同级公立医院高出一大截外,医生的薪酬里每月将按比例扣除一部分作为约满酬金。合同期满时,经医院考核,对其在合同期工作表现满意,就可一次性获得这一笔约满酬金。这一创新制度也促使医务人员要努力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人事制度:
全员聘用没有“编制”一说
港大深圳医院与现有的公立医院人事制度不同,实行全员聘用制,没有编制一说,可自主招聘和解聘工作人员。医院对医务人员实行合同制管理,三年一签,工作好,续签;工作不好,可能会丢饭碗。
在“高薪养廉”和全员聘用的前提下,港大深圳医院将对红包、回扣等医务人员“灰色收入”持零容忍态度。邓惠琼说,港大深圳医院倡导廉洁行医文化,制定廉正从业守则。工作人员医德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薪酬、晋升以及评选先进工作者的重要指标。医院员工不得索取或接受任何因岗位而有联系的病人、病人家属、公众人士或机构所提供的利益,包括礼物、折扣、贷款或旅费等。
管理制度改革
法人治理:
董事会决策降低院领导的廉政风险
公立医院改革到了管理制度层面,相当于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港大深圳医院将借鉴香港经验,推行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医院设置董事会、医院管理团队和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重大决策由董事会决定,约束医院领导层权力的同时,降低其廉政风险。
据了解,港大深圳医院董事会会长由分管医疗卫生工作的副市长吴以环担任,深港双方成员各占一半。监事会由深圳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香港大学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和医院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参照国际上的做法,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成员都是不领薪酬的。医院具体管理事务由医院管理团队负责。
在法人治理结构下,港大深圳医院实行管办分离,实现了决策、执行、监督有机分离,互相协调又互相制约。
现有的公立医院办一件事情,院领导要跑多个部门签字盖章。在港大深圳医院,政府相关部门卫生、编办、人社、财政、发改等部门的负责人和香港大学的代表都是董事会成员,坐下来开会就可以“拍板”,同时还邀请了企业和高校的高管以及香港公立和私家医院的知名业内人士加入董事会,从专业的角度提出意见,大大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社会监督:
财务报告向社会公开
据了解,现有的公立医院由卫生行政部门举办,也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行业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管理就像“老子”管“儿子”,医院管理层每年仅向卫生行政部门述职,外界对医院的运营状况一无所知。在6月20日深圳市委常委会通过的改革方案中,深圳将在9月前成立公立医院管理理事会和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
港大深圳医院的管理除设置董事会外,还设立监事会,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医院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医院管理团队成员的职务行为,其成员除了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香港大学代表及医院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代表外,还会引入社会知名人士。
此外,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医院管理团队将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提交董事会审议,经董事会审议表决通过后向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保障机制改革
政府投入:
比其他公立医院补贴都要高
众所周知,公立医院改革之核心,就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定位,而其关键的决定因素在于政府投入。香港公立医院的政府补贴占医院收入的90%以上,保证了其公益性。而深圳公立医院的政府补贴约占收入的17%(该比例在内地公立医院政府补贴中算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其余的83%要靠医院自筹。
据悉,为了推动港大深圳医院的改革,体现其公益性,深圳给港大深圳医院的政府补贴将高于其他公立医院。目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卫生事业经费投入采用按人头拨款方式,港大深圳医院将打破这种模式,基本医疗服务补助根据其服务的数量、服务质量核定,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照服务项目核定。
药品耗材
“厂院直销”:
拟全球采购压低药价
为了应对7月1日试业,港大深圳医院目前已通过广东省医药采购平台采购了一批药品和医用耗材。
此次深圳医疗系统“大地震”,医务人员涉贪多与药品、医用耗材、设备采购有关。作为公立医院的改革样板,深圳选取了港大深圳医院作为药品“厂院直销”的试点单位,减少流通环节,或以不高于广东省同品规药品集中采购中标价格为前提,参照周边地区中标品种和中标价格采购。
考虑到港大深圳医院香港专家的部分药品无法在内地采购到,医院拟借鉴香港医院经验,通过自主招标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采购药品。港大深圳医院有关人士表示,香港公立医院在全球采购的进口药品、设备价格比内地的进口药品、设备价格还要便宜,但港大深圳医院全球采购进口药品仍面临着关税、过关程序等问题。
解决医患纠纷:
医生购买执业责任险
利字当头,医患关系紧张,医闹事件也频频在公立医院上演,医生在承受巨大医疗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处理复杂的医患纠纷。
邓惠琼认为,出现医患纠纷后,医生和患者直接面对面,患者情绪容易激动,对医院负责处理纠纷的人员也不太信任。为此,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将引入香港医院的管理机制,为医院所有的医生都购买执业责任保险。通过引入“第三方”中立地处理医疗纠纷,避免将医患直接推向对立面。
邓惠琼说,医生不是万能的。面对疾病,医生只能尽他的专业能力去解决,但结果不是保证百分之百成功。减少医患纠纷,一方面要求医生事先与患者沟通,详细告知治疗方案的利弊,由患者来选择;另一方面,如果医生是按规章程序、专业判断诊疗病人,出现了纠纷交由保险处理,医生是不需要负责任的。这样也使医生不会因为担心纠纷而在治疗上束手束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