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大学毕业后,张代铭进入新华制药工作,一干就是31年。这31年间,张代铭从一名普通车间技术员成长为公司的党委书记、董事长,而新华制药也历经风雨,发展壮大成为全球重要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原料药出口、制剂出口十强企业。
鲁网6月14日讯(记者 张铭芳 季明智)1987年大学毕业后,张代铭进入新华制药工作,一干就是31年。这31年间,张代铭从一名普通车间技术员成长为公司的党委书记、董事长,而新华制药也历经风雨,发展壮大成为全球重要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原料药出口、制剂出口十强企业。
“‘百年新华’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张代铭说,这些年来新华制药一直坚守做“百年药企”的信念,不畏困难,坚持创新,严把质量,上下齐心,才有了现在企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化危为机 “搬”出提质增效新发展
新华制药1943年创建于胶东抗日根据地烟台牟平,1948年迁至淄博,开创了我国化学合成制药的先河。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新华制药的原厂区渐渐被居民区“包围”。为配合淄博市城区建设的统一规划,新华制药不得不搬离扎根数十年的“老家”,重新安置厂区。
俗话说“搬家穷三年”。厂区搬迁面临的困难很多。一方面,化学制药设备、管网等无法整体搬迁,单机设备利旧困难,推倒重来成本极高;另一方面,医药企业搬迁属于产品生产地址重大变更,新生产线需要再次通过严格的官方GMP认证、客户审计和产品验证后方可向客户供应产品,这一折腾就要3-5年。同时,搬迁需要的二十亿元资金从哪来?后续生产如何进行?
彼时的张代铭刚上任新华制药党委书记、董事长,面对社会和公司内部对搬迁的议论、顾虑,张代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一次公司干部大会上,张代铭向与会的干部说:“1948年,新华制药从烟台搬迁至淄博,搬出了一个中国医药‘四大家族’企业。60多年后的第二次搬迁既然让我们赶上了,事在人为,我们要有信心打好这场硬仗!”
在张代铭心里,搬迁绝不是简单的复制。“我一直梦想,以此次搬迁为机会,实施大规模的提升改造,‘搬大、搬强、搬活’,再造一个崭新的“新华制药”,激活发展潜能,打通提质增效新通道。”张代铭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一方面稳定军心,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一方面反复测算评估,制定出详细的搬迁方案,得到了华鲁控股集团公司和淄博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在搬迁过程中,新华制药还大力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选择高附加值、低污染的新产品,进行商业化生产。“我常想,困难也是机遇,许多事情往往看上去很难,但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往往就能获得成功。”在新华制药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下,搬迁这场 “硬仗”终于被拿下来了。通过这次搬迁,新华制药不仅形成了功能完善、相互依托、布局合理的五大产业园区,其主导产品还实现了优化升级,产业优势更加明显。
严抓质量 在可口可乐总部挂起中国国旗
在新华制药,“两个生命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命、药品的质量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张代铭表示,作为红色国企,新华制药一直将药品质量放在首位,在20多年的国家药品质量市场抽检中保持优异成绩。2016年11月,新华制药被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授予“中国质量诚信企业奖”;2017年,新华制药上榜山东省“厚道鲁商”五星级品牌榜。
“我们不仅是在国内受到认可,在海外也颇具影响力。”提起新华制药的质量把控,张代铭很骄傲,“新华制药的质量体系一直致力于和国际接轨。”2016年3月,美国的FDA专家来新华制药进行了两个星期的现场检查,检查的范围涉及3个生产园区、14个产品。“最终,FDA专家给出的检查结论是---零缺陷!这在FDA的检查史上都非常少见。”
令张代铭印象最深的是,2002年他去合作商——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总部拜访,在大厅里看到了一面中国国旗。可口可乐公司的副总裁告诉他,这是在他们总部第一次挂上供应商国家的国旗。“这反映了对我们产品质量的高度认可。”张代铭说。
在新华制药,上至公司级领导,下到分管质量的经理、车间主任、一线员工,都视产品的质量为生命,严把质量关,努力维护新华制药的品牌形象。而过硬的产品质量,成为新华制药快速打开和扩大国际市场的有力法宝。除了成为可口可乐公司全球主要供应商,新华制药还与200多家跨国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产品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新华制药实现出口创汇2.1亿美元,已累计出口欧盟高端市场布洛芬片20亿片。
共建共享 打造企业职工命运共同体
“经营企业实际上就是经营‘人心’,职工的心,企业的根,只有企业时时把职工当主人,依靠职工,企业才能长盛不衰。”在张代铭看来,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而职工和企业共建共享、共进共赢则是企业文化的生命力,也是企业文化的落脚点。
完成搬迁后,新华制药分成五大园区,有的园区远离市区,给员工的食宿交通带来困扰。为解决这些困难,新华制药在每个园区都建立了职工餐厅,开通30多辆绕城班车,并投资150万元对单身青年公寓进行全面改造。仅此几项,一年的运行费用就达1500余万元。
“创造让职工愉快工作的环境”是张代铭和整个新华制药管理层的共识。在一次对生产车间的例行检查中,张代铭和几位领导班子成员发现负责包装的工人劳动强度非常大。回来后他们便研究决定,对劳动量大的岗位实行自动化改造,所有生产班组岗位均安装空调降温设备。现在,各生产一线车间现场环境明显改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逐步实现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的转变。最近五年,新华制药人均收入增长近一倍,职工满意度不断提高,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除了工作环境和生活上的保障,新华制药还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让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翁”。张代铭介绍说,2017年,新华制药顺利完成A股定向增发,成功实施了职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310.9万股,投资金额达到3467万元,职工与企业间的关联纽带更加紧固,内生动能进一步增强。
为了激发创新积极性,公司相继出台了《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科技进步奖励办法》等6个激励制度,加大科技进步奖励力度。在人人创新的氛围中,新华制药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改进,生产技术水平获得实质提升。“仅在2017年,新华制药就实施技术质量攻关项目50个,实施自动化、连续化项目100余项,还有11个机器换人项目正实施中,全年原材料和动力能源消耗节约2500万元。”张代铭说。
免责声明:图文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