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在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区产业定位中的角色问题

来源: 网络 2021/3/10 19:52:50


随着5G技术的商用及不断的普及,智慧医疗这个话题又被社会各界重新讨论成为热点话题,诸多地方政府部门更是把智慧医疗看成是发展地方医疗事业的标准配置。今天“药企说”的当家主编就想和大家聊聊智慧医疗在园区产业定位中的角色问题。

在很多以大健康及生物医药为产业定位的产业园区规划中,常常能够看见“智慧医疗”作为园区产业细化定位的内容出现。这里说的产业园区包括一二线城市的园区,也有三四线城市的产业园区,尤其是一些园中园项目也会“赶时髦”一样的把智慧医疗做为园区的产业定位内容。因此,笔者产生了疑惑:到底是咨询公司将一些“时髦”的产业名词硬加在定位内容中,显得高大上,还是园区果真有考量在主题的产业架构中发挥智慧医疗产业的角色功能呢?

不管是以上的哪种情况,我们先从智慧医疗产业逻辑来着手分析下,在以大健康(或生物医药)为主题的产业园区中其应有的角色和功能吧。

一、智慧医疗的产业发展逻辑

早在2015年“互联网改变一切”的狂想中,智慧医疗正式步入大众的视线。随着“流量”、“入口”、“用户基数”等互联网标准术语在智慧医疗上一遍一遍的套用后,才恍然大悟智慧医疗与其他“智慧”产业不同,它的重点还在“医疗”而非“智慧”。一谈到医疗,就应该明确医疗市场是一个极其碎片化和讲究专业度的大产业,它的里面包含了很多细分领域,彼此之间的互通性却很弱,因此智慧医疗产业的发展逻辑与互联网发展逻辑绝不同。随着2019年5G技术的商用,智慧医疗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不过这一次的“大火”是因为技术成熟的带动,而发展逻辑尚未打通。

医疗产业的发展逻辑是什么?即“控费”、“支付”和“服务”。在中国的医疗市场中,大部分还需要医保来对医疗服务进行支付,而中国的医保是广覆盖低保障的模式,并且在新医改的执行中,医保控费是大趋势,因此对智慧医疗的服务(或产品)的支付能力更加有限。如果加入商业保险,那么就需要智慧医疗服务(或产品)有实质性的效果,商业保险才会买单。比如慢病医疗服务,就是很难界定服务效果的,商业保险也很难有支付动力,最后还是转回到用户身上,而以To C模式为主的用户又有多少能够真正有意愿为此等服务付费呢?能够撑起这个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吗?所以在支付环节上逻辑不通,就严重限制了一部分以医疗服务或管理类的软硬件细分领域的发展。在目前阶段的发展逻辑及发展趋势看,这类企业更多地成为医疗器械厂商做营销的工具,能够绑定一个大的医疗器械厂商发展是最好,或者被器械厂商收购,这都是比较美好的结局。但前提是这类企业的服务或者产品需要有真正的技术竞争力,否则就真的是前途黯淡了。

除了支付环节之外,还有“控费”环节。在以“控费”为目标的细分医疗产品或服务的领域中,发展最为醒目的就是远程医疗,这也是此次5G技术商用后智慧医疗应用的热点场景。远程医疗的发展动因来分析,远程医疗主要协助解决一个问题——分级诊疗。分级诊疗的初衷是为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小病、常见病回归基层医疗机构,将三甲医疗资源更多地配置在大病、急病及疑难病方面。而中国的就医习惯往往是患者不相信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术水平和设备能力,只不过是换一个地方以线上的方式获取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而已,这反到增加了大型医院的虹吸效应,对分级诊疗没有起到正向的作用。此外,中国的医疗模式是低服务费(如挂号费及诊断费)高药费及检查费的组合模式,而分级诊疗一方面对较低的服务费控费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还要让渡药费收益到基层医疗机构,因此三甲医院对于远程诊疗的积极性不高。

远程医疗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即在边远地区需要做大型或高难度手术,因缺乏专家医生资源需要与大型医院进行会诊。这样的远程医疗模式其实属于体制内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且不谈是否是封闭体系,外界商业机构能否介入,即使介入还是存在两个问题阻碍这种远程医疗模式的迅速扩大:1、这样的远程医疗会诊费用比较高,越是偏远地区其需求量就越不大,并且对偏远地区的设备及通信设施要求比较高(比如信号传输速度和质量、清晰度和精确度等等),而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很难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地改善设备设施升级,因此在这一点上就无法快速撑起此类远程医疗的规模发展;2、关于权责利弊没有明确的分配标准:医疗风险分摊没有明确的规定,以及会诊中产生的药物费用及自费部分要进行让渡,影响了双方的经济利益,也对此类远程医疗的快速发展造成阻碍。

所以,经过以上对智慧医疗产业发展逻辑的分析,在当前阶段智慧医疗还处于技术发展阶段,更多的是智慧医疗的基础建设内容,而非商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电子病例”、“通信技术及相关软硬件”、“医疗大数据”、“医疗云”等呈现在信息化、数字化、云计算及智能设备(仪器及零部件)等几个细分领域,是智慧医疗的快速发展赛道。“药企说”——医药界与园区界的跨界服务平台,用医药企业的视角,看园区招商的那些事儿!更多精彩观点请关注药企说公众号。

二、智慧医疗在园区产业定位中的角色

从以上智慧医疗几个细分赛道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来分析,智慧医疗整体上不适于作为园区产业架构中的主导产业,其中偏重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方面的细分领域可作为园区的新兴产业进行发展,并且对于不同城市能级的园区,侧重发展的产业链环节也不同。

对于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而言,由于科技力量及高端人才的供给较为充足,建议在科技研发、国际尖端技术交流、新产品测试、新技术展示以及产品技术和服务的营销等环节;

对于环一线城市及具备产业基础的二三线城市,可以在数据中心、数字硬件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人才培养,以及覆盖该细分领域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基金等金融机构;

对于产业基础不突出,但是想以大健康以及相关数字信息产业作为地方产业升级的新兴产业的三四线城市,建议先以数据中心以及硬件生产基地入手,抓住智慧医疗发展的第一波浪潮(以技术进步为驱动的产业发展)。

以上便是“药企说”对于智慧医疗产业在园区产业定位中给出的初步建议,至于智慧医疗的其他细分赛道不是不可吸纳和培育,而是当前阶段不适合作为新兴产业花大力气进行培育,因为其商业发展逻辑还不清晰,还没有被市场印证,园区可以适当在个别适合自身发展的赛道上进行尝试,只是需要平衡投入及产出的情况。


免责声明:图文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 2000-2022 北京旭日博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 service@boyuan.com 联系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80318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