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发生了一些对药品行业影响重大而深远的事,比如三年新冠疫情的封控与限制、2023年医疗反腐抓了超过170位院长等,加上外贸下滑、消费不振等总体经济环境不佳对药品行业的叠加影响。
那么,制药企业还有做大做强的机会吗?
围绕这一议题,中国医药人俱乐部创始人钱立正先生,对《医药经济报》特约撰稿人、《从0到100医药营销实战攻略》联合作者、资深医药营销人郑金平老师进行了专访。
▍对药品行业的发展怎么看?具体的制药企业还有做大做强的机会吗?
钱立正:郑老师,你好!你从1997年至今一直从事药品营销工作,既服务过中小型药品企业,也服务过汇仁、修正、济民可信等百强药品企业;既干过最基层的县级市场业务员、地区经理,也干过省总、销售部经理、营销总经理;既有良好的业绩、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自己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请问你对2024年来临后,药品行业的发展怎么看?具体的制药企业还有做大做强的机会吗?
郑金平:钱总,你好!这几年,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放缓,这是不争的事实,对药品行业肯定有负面影响,比如滋补类、以及可替代的较高价位药品消费肯定会下滑。医疗反腐这些年一直在抓,今年显得动作稍大了点,但性质上是一样的,和往年无太大差别。虽然2022年起我国人口呈减少状态,但是老年人却呈逐年大幅度增多状态,而老年人是药品消费的主力军。老龄化严重对药品行业的利好,足以覆盖总体经济下滑及人口减少带来的利空,药品行业仍大有可为。
▍干了很多年却一直做的不够好的还有做大做强的机会吗?
钱立正:具体到制药企业,那些干了很多年,一直做的不够好的,还有做大做强的机会吗?
郑金平:我国有药品批文的制药企业超过5200家,年销售额约4万亿元,其中前100名销售额约1万亿元,其余5100多家销售额约3万亿元,平均不到6亿元。一方面大部分制药企业所有产品的年总销售额不到6亿元,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单品都有好几个,制药企业之间的差距天壤之别。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发展战略因素、股东因素、品种因素、团队因素、营销因素、管理因素等等,如果落后制药企业能发现自身问题,加以解决、精进,做大做强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钱立正:郑老师,你曾经是百强制药企业连续几年的王牌分公司总经理,后来担任某制药企业营销总经理,营销及其管理是你的专长,制药企业在营销及其管理上应该如何提高?
郑金平:一,首先要疏理产品资源,医保或基药目录内,且是独家或三、五家以内的,把政策饭吃透,做好各环节利益分配,这条路走起来相对轻松。非医保、非基药产品,除去那些救命的、临床无可替代的药品之外,绝大部分要走纯市场化道路,这个要深入研究最终消费者以及竞品,这条路不好走,但成功的也不在少数。在此基础上,把产品分成主打品种和一般品种,产品类型或数量较多时,分成不同的团队运作,以求相对精细。
二,具体的营销打法和团队管理,这既有常规套路,又是实践性很强、个性化突出的活。营销必须契合于产品属性与定位,管理必须契合于营销规划与策略,大部分没做好的制药企业,问题就出在这里,犯了逻辑混乱颠倒的错误。错在潜意识或习惯上先确定怎么管理,再确定怎么营销,最后确定怎么上产品。
三,关键细节的打磨和及时纠错。在营销管理方面,框架和总体策略的正确,只是基础前提,关键细节的打磨和及时纠错,必不可少。比如讲产品学术的细节、产品包装设计的细节、渠道推广或终端推广的细节、团队管理制度的细节、一对一业务辅导的细节等等。发现问题时,立即引起重视,及时纠错。
四,最大程度激发营销人员的潜能,将内耗因素消除到最小。为什么单独把这点拎出来说?因为这个问题很大,而且很多是隐性的、不知不觉的。许多制药企业采用分级承包的营销管理模式,十几、二十几年前,这是相对先进的,除了企业和上级的利润,剩下的全是市场承包人的,由承包人自主发挥,那种对潜能的激发远胜于当时其他的营销管理模式,修葵仁万是典型受益企业。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变化,这种模式的副作用也大了起来,上级压任务和自己利欲熏心时,低价冲窜货、挂网以及其他一些短视行为屡见不鲜,给团队和企业带来严重内耗,到了对此模式大破大立的时候了。要最大程度激发营销人员潜能,是要进行更为科学的利益再分配机制,直面人性,顺应人性,激发人性中善的一面,抑制人性中恶的一面,最终受益于人性。
如果以上这些情况,能获得较好的处理,中国市场这么大,制药企业做大做强不是难事。
▍你觉得多大规模的制药企业更能提高增长率?
钱立正:你把深奥的道理讲的通俗易懂,我比较认可。你觉得多大规模的制药企业更能提高增长率?
郑金平:无论是规模五千万、五亿、五十亿的制药企业,都能大幅提高增长率,主要看具体某个制药企业现有的基础、发挥的程度、潜能状况及其增长意愿的强烈程度。有些制药企业存在积重难返的根本性问题,比如企业发展战略错误、产品认知障碍、人才观念落后等,不想或不能先解决,即使有强烈的增长意愿,也是很难增长的。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