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畅谈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三方面”实现“从0到1”新突破

来源:新浪财经  2024/4/23 15:33:46

中医药传承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任务,如何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近日,在第三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上,多名院士专家畅谈,从循证医学、中药创新研发、产业协同等方面进行深入对话。


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医药大有作为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表示,中医药要拥抱飞速发展的前沿科技,促进中医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科学技术结合,赋能辩证论治、诊疗装备、新药研发和质量提升,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为何中医药这一传统医学更需要前沿科技的加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介绍,中药在治疗疾病时多使用复方或方剂配伍,化学成分复杂,更需要集成多学科前沿技术方法。

比如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糖组学在内的多元生物组学技术在近二三十年迎来了重大突破,改变了以往只能单个测定生物标志物的情况,为识别中药生物标志物多样化带来了便利。多元的化学质谱分析技术,也为中医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了手段和方法。

但与此同时,在多元化学质谱技术下会涌现大量难以找到关联的数据,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分析技术的应用则突破了这一瓶颈,大数据建模让快速找到化学成分和人体证候之间的关联成为可能。

“这就是所谓的‘三合一’技术,缺一不可。”刘良说,由此可见,发展中医药科技和高质量中医药产业的时代已经到来,新质生产力也正是以这些前沿技术为核心实现了中医药从“现象到规律”的作用机理梳理、中医药拓展与应用、高质量产品研发,最终形成现代的中医药诊疗体系,提高中医药临床价值。

发展中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需要在研发和生产制造环节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也需要在科学监管方面激发创新活力。伴随着中药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药监管体系构建与能力提升正处在战略机遇期。2024年全国药品监管工作会议确定,加快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药特点、全球领先的中药监管体系,这是我国新时期构建科学、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药品监管实践的新要求,也是统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监管的新举措。


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大会举行了“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研究——终端数据研究工作机制运行启动仪式。与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研究对象不同,“以健康为中心”的研究对象更加注重健康测量、评价及健康维护。

这意味着,从以医院为中心获取疾病信息转向从生活场景中获取健康信息成为未来趋势,以人工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关注到人工智能与中西医结合和精准诊疗的关系。她表示,精准治疗需要疾病特征的生物标志物诊断的个体化的精准干预,需要海量数据促进研究模型不断完善,而这正是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利用的手段。

鉴于目前数据积累和共享还存在瓶颈,建议在凝聚共识的前提下,将症候标准化,从而实现人工智能中西医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精准智慧医疗的应用新范式。具体而言,要构建多模态的数据,数字化的提炼病、症、理、法、方、药,从而更清楚地解释药物为什么有效、作用靶点是什么。


循证评价助力中成药走向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最早在1996年,科技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战略构想;1997年启动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1998年启动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中药工业产值从234亿,到2022年已达7000多亿元,中药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年销售额过亿的品种从只有47个,到2022年年销售额过10亿的中药品种已近百个,超过5亿的品种300余个,而过亿的品种已经达到了500多个。

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已经开展了近三十年,目前,中医药已在国际广泛应用,但是在进入国际主流医学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

“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正是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张伯礼表示,循证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病人放心用药,让医生合理用药。中医药临床疗效需要科学评价方法,这是行业内外的共识。以循证医学的方法科学评价中医药疗效,提供高质量临床疗效证据。循证评价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推广循证评价是发展中药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中医药走向国际是一个过程,关键基础在疗效,要用科研成果取得信任,共建共享,帮助更多国家开发药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兆云提到种出质量好的中药材的重要性。要通过政策研究和引导,指导药农把药材质量抓上去。这有助于中成药原料和饮片配方的治疗,对中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早些年张伯礼院士提出对上市中药品种进行再评价,这一理念惠及了很多中药企业。让中药评价不再只关注原料和终端两头,而是更关注以功效为基础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伟表示,创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既涉及新药创新,也涉及工艺技术的创新和质量标准的提升。简单而言,中药生产由原来的单一成分控制到几十个成分控制,又在从产地到销售的全过程中设置了若干控制点,让中药质量控制从各控制点的“点点一致”,到每段流程的“段段一致”最后达到中药的“批批一致”。

质量标准提升带来了海量数据,人工无法辨识,也就呼唤出智能制造,从自动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成为现实。







版权所有 2000-2022 北京旭日博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 service@boyuan.com 联系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80318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