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医药“未来已来”。中医药文化,如何与现代文明相融共生,开启新纪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岐黄学者等医学、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话题,为中医药文化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儒医同源 相辅相成
中医中药的文化传承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以及国人的健康,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宝峰认为,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医药要致力于多学科交叉,用大数据、云计算推动中医药发展,大力进行诊疗设备研发,特别是智能诊疗和康复设备研发。杨宝峰提出,近年来,人体微生物组学研究很热,其与中医药创新发展有广阔空间。相信中医中药会走向世界,在慢病防控治疗和衰老问题解决上大有作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运动医学中心主任朱立国指出,“以健康为中心”比“以治病为中心”更符合中医养生理念。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疾病谱的改变也随之发生,目前影响老年人健康第一位的疾病正是骨伤,而中医正骨对退行性一类疾病很有优势。
儒家文化、中医药文化两者都具有连续性、和平性等特征。国医大师王新陆表示,“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可以说中华文明与中医药同期而生,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医药与中华文明彼此影响、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唇齿相依,呈现出一种互动态势。他认为,中医药学应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文明为基石,以现代疾病谱系变化为发展导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遵循其特有的发展规律,才能不断创新发展。
以人为本 面向现实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张其成认为,中医药和儒学渊源颇深。他表示,从价值取向上看,医乃仁术,中医治病救人讲究医者仁心、待患若亲。而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仁,是一种大爱。两者都强调的“仁”,其内涵基本上是相同的。
从生活化层面看,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及推拿、刮痧、艾灸等传统治疗手段都是贴近生活的,其理论、实践都来自对过往生活的总结。从某种角度上看,中医的生活化是儒家生活化的具体落地。
国医大师韩向明提出,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就可以看出中医的超前性。个体化治疗是中医传统的、独特的治疗方法。在现代人关心的中医养生方面,2000年前就强调了预防和治疗并重,起居有长、饮食有节、劳逸有度,恬淡虚无等都是中医养生措施。
国医大师杨震介绍“天人相应,四时养生”“食养乃安身之本”等养生之道,倡导顺应四季变化以调养身心,揭示合理膳食对于健康长寿的重要性,指引着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方向。
对于中医药的未来,国医大师王新陆表示,中医药学应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文明为基石,以现代疾病谱系的变化为发展导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遵循其特点及发展规律,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