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创新·传承:张伯礼院士的中医药发展三维观

来源:中医药历史与文化  2025/4/28 16:55:13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接受媒体采访,针对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度思考与解答,就相关内容,小编进行了整理。

中医哲学+西医科技=未来医学

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和中医药发展的前景如何?

张院士表示未来医学将构建融合中西医学优势的新型医学体系,这种整合模式既超越现有中西医体系,又根植历史、面向未来,将为人类健康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中医"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与西医环境医学理念不谋而合;整体观念与系统科学相互印证;辨证论治与精准医疗异曲同工;养生保健思想与预防医学目标一致;复方治疗理念与组合药物研发思路相通。这些跨越两千年的中医智慧,正与现代医学前沿产生深刻共鸣。

当前中医药面临两大发展动力:国内高质量服务需求增长形成的内部驱动力,以及国际竞争加剧带来的外部压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聚焦服务能力提升,通过搭建平台、普及"治未病"理念、增强重大疾病防治能力,构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中医药将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发挥更重要作用,既提升国内医疗服务质量,又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独特贡献。这种融合发展的医学新模式,将重新定义21世纪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评价体系的创新发展

张院士指出,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千年传承的核心生命力所在。在当代医学发展中,中医药正通过科学化评价体系构建,实现从传统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型发展。

近年来,中医药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复方丹参滴丸成为全球首个完成FDA三期临床试验的复方中药;通心络、芪苈强心等中药的临床研究相继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等国际顶级期刊。这些成果为中医药有效性提供了高级别循证证据,标志着中医药临床研究已进入国际主流医学视野。

针对传统中医以症状、证候为主的模糊评价方式,学界创新性提出:

"整合证据链法":融合循证医学、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证据;

"三结合"评价体系:整合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数据;

这些方法既保留了中医特色,又符合现代医学标准,构建了多维度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新范式。

中医药疗效评价正形成"临床疗效为根本、科学证据为基础、研究方法为保障"的现代研究体系。这种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模式,不仅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更为世界医学贡献了独特的疗效评价方法论。

中医药优势病种的确定方法与标准体系建设

科学确定中医药优势病种对提升临床疗效、促进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院士表示当前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综合确定:

1.调查研究法:通过大范围问卷收集数据,具有广泛性但存在样本代表性问题。

2.专家共识法:依托专家临床经验快速形成共识,效率高但具有一定主观性。

3.大数据分析法:利用卫健委、医保局等官方数据平台,结果客观可靠但技术要求高。

在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制定方面,中国中药协会累计立项《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中西医联合防治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等指南70部,发布中成药指南43部,发布中西医联合防治指南8部;编制了《制定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的指导意见》以及《中西医联合防治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制定技术规范等系列成果,这些就是根据以上三种方法,综合研究而确定的目录。目前,已形成了“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中医药指南编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优势病种的基本情况。

中医药国际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张院士系统介绍了中医药国际发展的显著成就。全球化布局基本形成。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了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56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15所中医孔子学院/课堂;中医药内容已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建设了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十三五”期间中药类产品出口贸易总额达281.9亿美元,中医药服务与产品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目前,中医药国际发展的短板仍有不少,如文化背景存在的差异较大、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尚不完善、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复合型人才不足、中医在国外立法相对缓慢等均阻碍了中医药走向国际的进程,但其走向国际的前景依然广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强调了中医药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性、《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中医药国际合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其次,国际化进程加速。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可。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显示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再次,国际化认可度提升。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中药产品在海外备受关注,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药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显示了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和潜力。

最后,国际合作加强。全球化促进了国际中药材贸易的政策协调,各国政策逐步开放,减少了贸易壁垒,使得中药材在国际市场的流通更加顺畅。同时,我国与世界各地的中药材生产、研发、销售等领域的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另外,在科研方面,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研究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许多国际科研机构和大学都与中国的中医药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探索中医药的科学原理和临床应用。





版权所有 2000-2022 北京旭日博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明确许可,本网站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和转载
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与 service@boyuan.com 联系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80318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