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产替代稳步推进、审评审批机制日益完善,共同推动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技术进步与政策支持的双重助力下,生物医药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9.3%,利润总额年均增速达11.3%,行业平均利润率约17.6。全产业链结构持续优化,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尤其在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
在这一背景下,基于中医临床经验所研发的高端中药制剂,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科技与产业价值。这类制剂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融合现代制药工艺与科学技术,致力于提升药品的疗效、安全性、稳定性和使用便捷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指出,当前医药界正积极借助其资金、技术及人才优势,加大对中医药研究的投入,推动高附加值中药产品的开发。这不仅显著增强中医药在科技与产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提供战略支撑。
刘良院士进一步提出了高端中药新药研发的三大创新路径:
开发临床所需原研药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与生活方式改变,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挑战。针对重大慢性病研发原研中药,日益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以类风湿关节炎(RA)为例,这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发病率约0.5%–1%,目前我国患者人数估计超过500万。刘良指出,当前在RA等慢性病治疗中,仍缺乏高效低毒的药物选择。现有西药缓解率低、副作用大,例如国内风湿病临床缓解率仅10.9%,远未满足患者需求。
尽管约60%的患者曾寻求中医药治疗,但中药仍面临临床证据不足、机制不明确等瓶颈。因此,构建符合现代审评证据体系、瞄准临床实际需求的中药新药,已成为研发成功的关键。
拓展优质产品新适应症
中药在拓展新适应症方面具备独特优势。许多中药已积累了大量临床实践数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一定验证,为挖掘新的治疗潜力奠定了基础。
刘良举例提到,青蒿素在治疗红斑狼疮方面展现出良好潜力,为自身免疫领域带来新方向;正清风痛宁除原有适应证外,还可开发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骨关节炎、癌症疼痛等,相关时间治疗制剂也正在推进。
这些案例表明,通过系统挖掘和科学验证,经典中药有望在更多疾病领域实现价值重塑,提高药物利用效率,填补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融合前沿技术创制新药
中药研发正跨入新历史阶段。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生物仿生等前沿技术的融合,推动中药新药研发向智能化、高效化与精准化迈进。
刘良特别强调,人工智能已成为中药研发的强劲引擎。通过AI与高精度计算化学的结合,可实现从靶点发现到先导化合物筛选的全流程智能化,大幅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
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横琴实验室)率先建立的中药新药创制“四化平台”(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工程化),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该平台依托14个“任务工站”,覆盖从中药提取、结构表征到活性测定全流程,借助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和AI算法,实现研发过程的“无人化”与“全景数据管理”,为中药新药创制提供坚实工程基础。
中医药现代化的“三重跃升”
刘良院士指出,中药新药研发需实现三大跃升:机制跃升方面,从“黑箱理论”到分子级作用路径解析;技术跃升方面,AI、基因编辑等技术深度融合;产业跃升方面,构建“政-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生态。随着《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落地,中药新药研发正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这条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交织的道路,或将为全球慢性病治疗提供“中国方案”。